
使命門徒
《使命門徒》是第一個關注全球華人教會趨勢的基督徒Podcast平台。在這裡,您將會聽到跨代、跨界和跨文化的聲音。每一集,我們會與一位來自全球不同城市的華人基督徒領袖對話,一起探索當代關鍵的議題和挑戰。我們期待透過聆聽來認識不同的文化,透過了解彼此的差異,重新反思自身處境,並學習以多向的思維去看待事物,激蕩想法、前膽未來!放眼世界,洞悉時代;觀看上帝作為,回應福音整全使命! 每週持續更新。
Episodes
197 episodes
EP197 貫通整本聖經的詮釋力:從文本互涉到默想操練《訪談美國 Kevin Chen 》
🎙️嘉賓:Kevin Chen(Gateway Seminary) Q:如何貫通新舊約,超越片段引用? A:聖經不是零散的教導,而是一個完整的救贖故事。 Kevin 透過「文本互涉」,幫助我們發現神貫穿新舊約的救贖計畫。 1.文本互涉:重新發現聖經的整體性 經文彼此呼應,並非獨立存在。例如,福音書引用以賽亞書 7:14,顯示基督降生是舊約預言的應驗。當我們看...
•
Season 5
•
Episode 197
•
57:00

EP196 化解世代隔閡的關鍵:從道德排序透視代際衝突《訪談美國劉焱老師》
🎙️嘉賓:劉焱老師(美國天主教大學) Q:代際衝突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A:世代間的摩擦並非單純的對錯之分。劉焱老師分析代際衝突的成因,指出「道德排序」是理解這場衝突的關鍵之一。 1. 價值觀差異來自世代經驗不同 世代的隔閡源於成長經歷的不同。老一輩成長於相對穩定的社會,年輕一代則在資訊爆炸、多元價值並存的時代中成長,這些經驗形塑了我們對社會與信仰...
•
1:11:42

EP195 財富自由的經營秘訣:從匱乏到祝福的思維轉變《訪談台灣 Simon Lee 》
🎙️嘉賓:Simon Lee(C12 Business Forum Taiwan) Q:基督徒要奉獻多少才算夠?A:許多弟兄姊妹都問過:「到底要奉獻多少才合神心意?」作為CEO,Simon 也掙扎過。他曾立志奉獻公司一半利潤,但首次奉獻後卻焦慮起來。但神提醒他,祂要的不是錢,而是我們的心。真正的奉獻,不只是金錢,更包括時間和能力。我們願意操練信心並反思:「我最多能奉獻多少?」在信靠中,經歷神的自由豐盛!Q:...
•
58:34

EP194 耶穌的情感學:更新你的情緒與群體文化《訪談美國歐雨虹老師》
🎙️嘉賓:歐雨虹老師(美國基督工人學院)Q:如何用耶穌的方式面對、處理情緒?A:華人文化中,情緒常被視為軟弱,但耶穌卻流露真摯的情感,讓情緒成為愛神愛人的力量。以下兩步幫助我們效法祂 1. 重新認識耶穌豐富的情緒耶穌哀哭、憤怒、喜樂,祂的情感真實且平衡,從與孩童互動到在墳前哭泣,主的榜樣讓我們認識到,情緒本身並非負面,是與神和人建立深刻連結的恩典途徑。 ...
•
Season 5
•
Episode 194
•
1:00:43

EP193 教會如何負責任地運用 AI?福音策略的更新與 AI 公共化《訪談台灣王道維教授》
🎙️嘉賓:王道維教授(台灣清華大學)Q: AI 時代,教會如何更新福音策略?A:在後現代社會中,人們是透過互動的經驗來認識真理,傳統單向的佈道效果逐漸減弱。然而 AI 客製化的互動性,啟發我們將福音策略從單向轉為雙向:先聆聽同理,再依個別需求給予適切的回應。如此,我們更能在對話和陪伴中,展現道成肉身的接納,在互動中建立真實的關係,引導人認識並經歷福音的大能。Q:教會如何負責任地使用 AI 工具?
•
1:06:50

EP192 突破侷限的歷史神學:深化講台信息與牧養現場《訪談台灣吳國安老師》
🎙️嘉賓:吳國安老師(台灣神學院)Q:華人教會如何超越基要主義的侷限?A:基要主義如同華人教會的家族史,值得我們深入理解其歷史背景與貢獻。在持守聖經權威及核心信仰的同時,我們也認識上帝在多元處境中的工作,並珍惜不同視角的神學反思。當我們積極聆聽並參與文化對話、尋求與彼此合作的可能時,就能跳脫基要主義反智、分離主義的侷限,在世俗化的社會中,見證神國的影響力!Q:為什麼今日的教會需要歷史神學?
•
Season 4
•
Episode 192
•
1:08:26

EP191 教會作為「恩賜團契」: 世俗社會中的忠實見證《訪談美國戴永富老師》
🎙️嘉賓:戴永富老師(創欣神學院) Q:教會如何擺脫人情壓力,活出恩典? A:華人教會中,人情壓力常使服事變質。要活出合乎聖經的恩典觀、避免功利交換的思維,戴老師提供了兩帖良方。1. 恩典源頭在神,而非人際回報上帝的恩典如活水,白白從祂而來,經我們服事流向他人,最終回歸祂。以榮耀神為動力的恩典循環,超越了人際回報的期待,釋放我們自由服事、回應上帝的愛。
•
Season 4
•
Episode 191
•
56:27

EP190 和解神學與文化宣教:在分裂的時代中見證合一《訪談英國李泉老師》
🎙️嘉賓:李泉老師(愛丁堡大學)Q:如何面對教會內部的衝突與分裂?A:教會分裂常源於資源不均、神學分歧或缺乏對話空間...李泉老師帶領我們以基督為中心與哀歌的視角,回應衝突根源。1. 動力:以基督為中心的和解視角衝突的根源或許複雜,但和解的基礎卻很單純:基督已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解大工。這意味,處理分裂的我們並非孤軍奮戰,而是參與到基督已經完成的工作中。
•
Season 4
•
Episode 190
•
1:14:14

EP189 領袖靈命塑造之路:從沙漠靈修到巨型教會《訪談香港陳劍光牧師》
🎙️嘉賓:陳劍光牧師(香港基督教中華傳道會) Q: 如何在忙碌的事奉中找回靈命活力?A:現代教會強調事工成效,但忙碌常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疏離。陳牧師提醒我們重拾沙漠教父的靈修智慧:靈修並非逃避世界,而是進入內心,面對老我與黑暗面。即使忙碌,我們仍可將日常經歷帶入禱告,並安排獨處時間進行內在反思,與上帝進行真實的對話。透過適合的方式、恆心的操練,我們可以找回屬靈的活力!Q:領袖的靈命塑造如何影響教會發展?...
•
Season 4
•
Episode 189
•
1:02:12

EP188 在逆境中活出使命:愛鄰如己的整全牧養《訪談香港何偉強牧師》
🎙️嘉賓:何偉強牧師(香港播道會恩福元朗堂)Q:如何在逆境中帶領教會穩定增長?A:逆境是挑戰,也是使命的契機。何牧師在社會動盪和疫情中,從零開拓植堂到 500 人,他的核心信念與實踐是...1. 「教會本身即為宣教」的核心理念宣教是教會存在的本質,而非附加事工。恩福元朗堂不僅融入本地社區,更鼓勵弟兄姐妹積極參與跨文化行動,拓展隨走隨傳的福音視野,帶感動回家,投入服事。
•
1:02:56

EP187 門徒培育與信仰生活化:文字事工的影響力《訪談台灣應仁祥弟兄》
🎙️嘉賓:應仁祥弟兄(校園書房出版社) Q:如何讓門徒培育更貼近生活? A:應仁祥弟兄與我們一同反思,門徒培育不僅是堂會內的訓練,更關乎我們如何在教會外的實際生活中改變與成長。1. 從堂會走向生活門徒培育旨在幫助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整全的生命,不僅限於堂會內的服事角色,也涵蓋職場見證,面對人際挑戰,處理情緒,甚至在挫折中成長等真實情境。2. 看見人性的豐...
•
Season 4
•
Episode 187
•
1:07:28

EP186 鍛鍊身體的靈命塑造:教會健身房的福音策略《訪談台灣陳培倫牧師》
🎙️嘉賓:陳培倫牧師(Petra 健身房教會 & iM 行動教會) Q:為何鍛鍊身體是件屬靈的事? A:鍛鍊身體不僅是為了健康,還直接影響我們的靈命成長。若要忠心回應神的呼召,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開始操練: 1.看重身體,整全看待靈命塑造 上帝創造了我們的身、心、靈,三者密不可分。當我們平衡鍛鍊身體時,能提升抗壓力,幫助我們應對生活與服事中的挑戰,以更高的品質、持...
•
Season 4
•
Episode 186
•
1:05:42

EP185 多重身份中的忠心:公共神學的日常實踐《訪談台灣蔡怡庭傳道》
🎙️嘉賓:蔡怡庭(Christianity Today 今日基督教) Q:如何融合多重身份,忠心事奉? A:蔡傳道受到奧古斯丁的啟發,指出基督徒蒙召在「地上之城」參與公共生活,同時要心懷「上帝之城」的永恆價值。因此,無論是教會事工,還是多元的職場角色,不同的身份並非彼此衝突,而是侍奉的不同面向。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職場、家庭和社會,關愛鄰舍時,就是在忠心地回應並見證基督的愛。 Q:如何在日常...
•
Season 4
•
Episode 185
•
1:04:39

EP184 撕裂世代中的盼望:栽種和平,華福更新《訪問香港郭偉聯教授》
🎙️嘉賓:郭偉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宗教與哲學系)Q:如何在撕裂的世代中「栽種和平」?A:當社會充滿對立,郭老師提出,我們可以透過「減法」與「加法」創造一個安全的對話空間。減法旨在減少衝突中的傷害,緩解並協助受傷者重建自我;加法則是培育社群資產,提供機會與培訓,支持人們成長並自立。同時,靈性操練幫助我們將傷痛交託給上帝,與彼此同行、重建信任,在和平的實踐中見證上帝的工作。Q:華福運動如何在悔改中尋求更新...
•
Season 4
•
Episode 184
•
1:01:32

EP183 「 AI 有上帝的形象?」再思 AI 時代的人類價值《訪談英國徐西面博士》
🎙️嘉賓:徐西面博士(英國愛丁堡大學)Q:為何 AI 令人焦慮?它反映了什麼?A:人工智能( AI )不只是工具,徐博士帶領我們探討其本質,並歸納了以下兩點: 1. 人工智能反映了人類的需求與慾望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一面鏡子,反映了人類的多重需求。從開發商利益、設計者理念和使用者需求,AI 匯集了人類的慾望與期待。我們需要意識到 AI 不僅是工具,更是人類價值觀、需求和慾望的投射。...
•
Season 4
•
Episode 183
•
56:52

EP182 科技輔助事奉的兩面性:AI 的機會與挑戰《訪談美國高亞雯姐妹》
🎙️嘉賓:高亞雯姐妹(Logos 聖經軟體) Q: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提升事奉效率?A:在繁忙的事奉中,科技能幫助我們有效節省時間。透過數位工具,我們可以快速檢索原文資料、查閱工具書,AI 技術更能摘要書籍、生成講章大綱,大幅提升研經和講道預備的效率。同時,雲端同步功能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研究,靈活利用零散時間,使事奉更具彈性。Q:如何兼顧屬靈反思,平衡使用 AI ?A:我們知道...
•
Season 4
•
Episode 182
•
51:22

EP181 神學美學初探:以「美」與神相遇《訪談台灣彭盛有老師》
🎙️嘉賓:彭盛有老師(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Q:為何教會需要重新發現「美」的價值?A:神學美學的核心不僅限於藝術表現,而是上帝藉由「美」來啟示自己。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重新發現「美」的價值:1. 美,上帝的自我啟示上帝的啟示超越文字教義,更在創造、藝術與五感中彰顯。基督的十架看似醜陋,卻恢復了秩序與美善、重新定義了美,並讓我們感知到神的臨在,是至美的救贖。2. ...
•
Season 4
•
Episode 181
•
57:02

EP180 華人教會的領導與傳承:從關係到賦權《訪談香港呂慶雄博士》
🎙️嘉賓:呂慶雄博士(香港福音證主協會)Q:如何跨越世代,健康傳承?A:面對思維和學習方式截然不同的年輕世代,呂慶雄博士提醒我們,世代間的領導與傳承其實是一種跨文化的挑戰。以下兩點可以幫助我們健康地領導與傳承:1. 整合 ( integration ),而非發號施令領導者應該專注於整合,我們透過聆聽來理解各代成員的特質,從而創造機會,賦權讓年輕人展現優勢,參與決策與成長。...
•
1:08:17

EP179 使命型教會:展現整全福音的影響力《訪談馬來西亞黃偉仁牧師》
🎙️嘉賓:黃偉仁牧師(馬來西亞神學院) Q:為什麼我們需要「使命型教會」?A:後疫情時代,如何讓教會重拾影響力?單靠活動吸引人來聚會,效果有限。黃牧師指出,「使命型教會」並非取代傳統教會,而是裝備信徒在多元社會中活出「整全福音」,不只在意靈魂得救,更回應全人的需要。透過裝備和賦權,讓每位基督徒都能在職場、家庭、社群中,成為福音的見證,為了神的使命而散、而聚! Q:如何透過社會關懷,活出整全福音?<...
•
Season 4
•
Episode 179
•
1:06:17

EP178 數位時代,尋找真實與幸福《訪談台灣林日璇教授》
🎙️嘉賓:林日璇教授(台灣政治大學) Q:什麼是「中介的真實」? A:「中介的真實」(Mediated Reality) 指的是,科技並非否定真實,而是提供另一種體驗和互動的方式。例如視訊會議、虛擬實境,這些科技中介的體驗同樣真實,並影響我們的認知和行為。虛擬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延伸,科技能幫助我們更接近真實,例如透過虛擬實境,體驗聖經場景或不同文化,增進信仰理解和同理心。 Q:科技如何促...
•
52:31

EP177 從傳統中創新的植堂文化《訪談印尼洪繼育牧師》
嘉賓:洪繼育牧師(印尼基督教衛斯理教會) Q:為何印尼華人教會要在傳統中創新? A:隨著政府開放華語教學,印尼的年輕一代開始學習中文,但教會領導層卻普遍不諳中文,語言隔閡和傳統牧養模式難以吸引年輕人。此外,大量中國移民湧入印尼,帶著不同文化背景和需求,成為新的牧養對象。因此,印尼華人教會極需在傳統中創新,才能有效牧養這些群體。 Q:如何在團隊中建立信任坦承的文化? ...
•
51:19

EP176 讓「宣教」重塑移民教會《訪談美國林恆志牧師》
🎙️嘉賓:林恆志牧師(芝加哥華人基督徒宣道團) Q:移民教會如何突破增長瓶頸? A:當移民潮減緩,增長不穩定、第二代流失嚴重,移民教會的未來在哪裡?林牧師點出「移民心態」將安全感建立在文化同質性上的局限,並指出提升「文化商數」是關鍵。當教會開始培養文化跨越的能力,就能將自身的多元優勢轉化為宣教助力,不僅扎根本地社區、重新連結新世代,更能使教會多元發...
•
1:01:03

EP175 歐洲華人教會的繼往開來《訪談西班牙鄭路加老師》
🎙️嘉賓:鄭路加老師(國際歐華神學院) Q:如何從「歷史」看待當代議題? A:面對當代議題,鄭老師提醒我們別輕易斷言「因為 A,所以 B」這種簡化的推論,因為歷史事件往往是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舉如東方的五胡亂華、維京人向南入侵,政府失能固然是個因素,但氣候變遷才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因此,唯有拉長時間軸,宏觀且多層地分析,才能梳理出事件的發展脈絡,找到適切的回應之道。
•
1:03: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