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命門徒
《使命門徒》是第一個關注全球華人教會趨勢的基督徒Podcast平台。在這裡,您將會聽到跨代、跨界和跨文化的聲音。每一集,我們會與一位來自全球不同城市的華人基督徒領袖對話,一起探索當代關鍵的議題和挑戰。我們期待透過聆聽來認識不同的文化,透過了解彼此的差異,重新反思自身處境,並學習以多向的思維去看待事物,激蕩想法、前膽未來!放眼世界,洞悉時代;觀看上帝作為,回應福音整全使命! 每週持續更新。
Episodes
231 episodes
EP231|與其等人來,不如我們去:重連青年世代的信仰斷點《訪談台灣吳必然牧師》
🎙️嘉賓:吳必然牧師(台北樣教會)Q:青年世代的信仰到底斷在哪裡? A:當教會的青年在大學、就業、成家這三個轉折後,悄悄地消失。吳必然牧師帶領我們正視溝通失效與歸屬感的危機。 1. 看見「信仰斷裂」的現場 青年在追尋自由、忙於工作、承受家庭壓力的路上,逐漸和教會疏遠。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卻沒有人同行。我們若只守在原地,將錯失陪伴彼此走過掙扎的機會。...
•
59:56

【粵語】EP230|無疆界的信仰:從香港到多倫多的信仰實踐《訪談香港陳國雄博士》
🎙️嘉賓:陳國雄博士(加拿大 Business with Higher Purpose) Q:什麼是 Business With Higher Purpose?A:這是一個網絡平台,連結商界和信仰,強調企業除盈利外要追求更高價值。透過價值觀溝通,幫助中小企以永續及關懷社會的角度經營,實踐信仰在職場的影響力。Q:香港與加拿大教會氛圍有何差異?A:加拿大華人教會保留移民年代的傳統,較...
•
Season 5
•
Episode 230
•
35:15

EP229|傳承一本「活」的聖經:從抄本差異到譯本選擇《訪談荷蘭蟻安廷老師》
🎙️嘉賓:蟻安廷老師(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Q:經文鑑別學,如何堅固聖經權威? A:聖經的權威奠基於上帝在歷史中的信實護理。蟻安廷老師分享,誠實面對抄本差異,更能顯出上帝話語的真實與可靠。 1. 誠實面對抄本差異 聖經不是本「從天掉下來」的書,而是經過上千年信徒手抄、整理。而經文鑑別學細緻比對眾多手抄本,勾勒出聖經流傳的軌跡,即使有差異,卻保持高度...
•
Season 5
•
Episode 229
•
54:51

EP228|當努力過後卻沒有回報:在過勞與孤單中抱緊上帝《訪談香港潘正行牧師》
🎙️嘉賓:潘正行牧師(聖公會聖約翰座堂)Q:當努力不一定有回報時,該怎麼辦? A:潘牧師觀察到,在這個價值浮動、新舊思維衝突的時代中,當努力未見回報,我們不僅失落,身分認同也隨之動搖。然而,我們真實的身份是上帝的兒女,這是在基督裡所賜予、永不動搖的根基。正因為這身分無法靠努力賺取,才能將我們從績效與尋求認同的壓力中真正釋放出來,進入安息,蒙受恩典的更新。 Q:如何在過勞與...
•
49:50

【粵語】EP227|香港教會普查:數據背後的挑戰與機遇《訪談香港梁國全傳道》
🎙️嘉賓:梁國全傳道(香港教會更新運動) Q:香港教會目前面對哪些挑戰? A:香港教會正面對會友流失、牧養不足與信徒靈性情緒健康等挑戰。自2009年以來,教會增長放緩,三屆普查流失率均超過27%。青年因失望或缺乏關懷離堂,加上教會過度重外在事工,忽視內部牧養,導致壓力上升。教牧流動亦影響穩定性。教會須回應時代,重建內部關係與靈性關懷,邁向健康未來。 Q...
•
58:25

EP226|當職場不只是禾場:活出神國價值觀的雙職實踐《訪談馬來西亞廖振華(Andy Liau)牧師》
🎙️嘉賓:廖振華(Andy Liau)牧師(The Well Church 亞庇活井教會)Q:職場為何不該只是傳福音的「禾場」?A:「禾場思維」看重搶救靈魂,這極其寶貴,但神對職場的心意卻不止於此。回到創世記,職場本是神國度的延伸,是我們活出神兒女身份、參與治理的地方。因此,我們可以將神國價值觀(如登山寶訓的八福)落實在職場,透過智慧的人際互動和專業的決策與執行等,漸漸「贖回」神對職場原有的設計,帶出國度的美善。
•
56:53

EP225|平均年齡 23 歲的教會?!歸屬感,是門訓的起點!《訪談新加坡 Pastor Fifi 》
🎙️嘉賓:Pastor Fifi(新加坡神之心教會)Q:如何塑造以歸屬感為核心的門訓?A:傳統門訓看重標準,達標後才賦予服事資格;但神之心教會讓我們看見,接納與陪伴所帶來的歸屬感才是門訓的起點。1. 由「審核」轉向「邀請」以歸屬感為核心的門訓,會主動邀請年輕人進入群體,從他們熟悉或感興趣的小服事開始,讓他們在被接納的安全感中,慢慢建立自信,逐步深入參與教會生活。2....
•
52:06

【粵語】EP224|使命門徒 Podcast(粵語版)的誕生《香港主持人:司徒永富博士、陳敏斯教授對談》
🎙️主持人:司徒永富博士(世界華福中心常委會)、陳敏斯教授(城市轉化學院)Q:兩位主持人與「華福」的淵源是什麼?A1:Ricky 回應華福前主席蔡元雲醫生「華人教會、天下一心、廣傳福音、直到主臨」的異象,深信各行各業皆為宣教禾場。他深感華福不只是提供資訊的平台,更是一個連結全球華人信徒、共同為福音使命同行的網絡。因着這份呼召與異象,他決定承擔華福常委會主席一職,願與眾教會一同推動全球華人宣教運動。A2:Nat...
•
35:16

EP223 平凡工作的神聖價值:在職場壓力中整合信仰《董家驊牧師受訪於 Kent 》
🎙️主持人:楊業寬(Kent)牧師(巴色會吉隆坡堂)🎙️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Q:如何在每份工作中活出神的心意? A:我們常以為,在職場為主作見證是精英的專利,但董牧師分享,每一份工作,都蘊藏著活出神心意的契機。 1.重新定義職場身份 聖經所定義的工作,是一份管理、看守的責任,不限於有薪職位。不論照顧家庭或基層崗位,都是神所託付的工作,我們在其...
•
36:17

EP222 新加坡華人教會30年省思:從增長瓶頸到世代傳承《訪談新加坡蘇立忠牧師》
🎙️嘉賓:蘇立忠牧師(基督教新加坡生命堂 Singapore Life Church) Q:新加坡華人教會的發展與挑戰爲何? A:新加坡教會曾因靈恩更新與小組化,經歷三十年的快速增長;然而近十年,成長普遍來到高原期,我們欣慰有更多人信主,但也必須正視青年世代流失、長輩增多的現實挑戰。蘇牧師提醒,正因身處高度世俗化的社會,我們更需在職場中活出見證、在多元議題上學習對話,好突破社會參與的失語,真正讓信仰與生活同行。<...
•
1:05:31

EP221 世代交替後的創新出版:用閱讀委身福音預工與牧養《訪談台灣張家銘弟兄》
🎙️嘉賓:張家銘弟兄(格子外面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Q:如何在世代交替中走出創新活路? A:家族出版社的轉型背後,是世代間的磨合。從沒有網路到今日的物聯網時代,張家銘弟兄在經營理念上與父親幾經拉扯,在掙扎中禱告尋求從神而來的智慧。在上一代決定放手成全後,他看見福音預工的需要,帶領出版社轉型,並以創新的設計與行銷,專注於出版跨越信仰圍牆的內容,激勵我們勇於承接,也敢於改變。 Q:如何用閱讀來進行...
•
58:25

EP220 別讓年輕人帶著疑問離開:AI 時代下的護教新契機《訪談香港駱德恩老師》
🎙️嘉賓:駱德恩老師(香港浸會大學)Q:如何不讓年輕人帶著疑問離開教會? A:我們常誤解護教是為了辯個輸贏,但駱老師讓我們看見,護教的核心是牧養,是陪伴那些真心尋求的人一起找到解答。 1. 珍惜理性對話,破除速食信仰 現代年輕人面臨科學主義、實證主義、進化論、苦難等信仰挑戰,我們若想開啟扎實的陪伴,需要重拾基督信仰可思辨、可檢驗的根基,珍惜與彼此對話的機會。
•
58:25

EP219 讓家成為事奉的安穩港灣:編織服事者生命的防護網《董家驊牧師受訪於程林真兒博士》
🎙️嘉賓:董家驊牧師(世界華福中心) Q:如何化解事奉和家庭之間的張力? A:事奉與家庭間的張力,不只是時間分配的難題,董家驊牧師分享,唯有重新認識家庭的屬靈地位,才能走出惡性循環。 1. 重塑呼召:家庭關係是事奉的根基 當我們領悟到,經營家庭關係本身就是上帝呼召的一部分時,我們便開始將家庭從與事奉競爭的對象,轉變為事奉的根基。 2. 對話...
•
1:08:33

EP218 學習吃好一頓「福音飯」:成為餐廳裡的使命門徒《訪談美國林慧中牧師》
🎙️嘉賓:林慧中牧師(世界餐福事工聯會) Q:餐飲業怎麼讓我們重學傳福音? A:在餐廳的熱鬧榮景背後,是一個被高壓與身心耗損所困的群體。他們生命的掙扎,挑戰了我們熟悉的傳福音模式。 1. 次序的顛覆:「關係」先於「認知」 傳統的福音策略是「先認知,後經驗」,但那在這裡行不通;要對信仰產生好感,他們需要觀察到基督徒具體友善的言行,觀感轉變後,才有機會連結、建立關...
•
54:23

EP217 讓使命不再割裂:重探《洛桑信約》與被罪者《訪談自香港移居台灣的邢福增教授》
🎙️嘉賓:邢福增老師(中央研究院 近代史研究所)Q:為何我們需要「被罪者」的思考視角? A:我們深知,人是得罪神的「罪人」,這是福音的起點,然而,我們卻常忽略,人同時也是被罪惡深深壓傷的「被罪者」(the sinned-against)。這個視角,讓我們正視社會中使人受害的罪惡結構,並在其中回應主對公義的呼召。我們看見,永活的福音所帶來永恆的救贖,需要在此刻觸及、釋放在壓迫中無聲吶喊的生命。 Q:如何...
•
51:24

EP216 當年輕人說「沒有路了!」:學習不憑眼見的信心《訪談加拿大 Kevin Lee 》
🎙️嘉賓: Kevin Lee (青年志 Youthology) Q:為何我們擁有更多資訊卻仍然焦慮? 我們活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然而 Kevin 提醒我們,這些內容大多是「無神的」,塑造出了一種缺乏上帝主權的現實感。當科技看似分析了所有細節與可能性後,我們反倒因預見眼前的風險與不確定,而恐懼癱瘓、退居自我保護。我們今日的信心挑戰是,在眼前令人焦慮的資訊中,仍主動選擇信靠那位真實掌權的上帝! ...
•
1:01:04

EP215 在斷裂世代重建整全信仰:群體、理性與聆聽的三重召喚《訪談香港鄧紹光老師》
🎙️嘉賓:鄧紹光老師(香港浸信會神學院/基道出版社)Q:如何在斷裂的世代重建整全的信仰? A:面對今日信仰碎片化與個人主義的危機,鄧紹光老師提醒我們,要重建整全的信仰,我們需要兩個關鍵的轉向。 1.從個人到群體:重建真實團契 潘霍華的《團契生活》召喚我們脫離個人主義的捆綁。信仰不只是個人的事,唯有在「有基督在中間」的群體中,透過彼此代禱、聆聽與服事,才能被真實地塑造。<...
•
59:22

EP214 歷史的突圍,原創的祝福:華人文字事工的策略新視野《訪談美國基甸宣教士》
🎙️嘉賓:基甸宣教士(散居華人事工與文字事工)Q:華人教會文字事工該如何策略轉進?A:基甸宣教士帶我們看見,近代宣教史中,當福音看似受阻時,常是「轉進」的契機。不論是19世紀宣教士創辦的報刊,或疫情加速的數位轉型,道成肉身的文字事工是一種靈活的謙卑,願意主動走入人群、真實地聆聽,並產出優質的內容與當代互動,同時不忘抱持鷹架精神,與下一代同行,在陪伴中見證他們的成熟。 Q:如何讓華人原創成為普世...
•
Season 5
•
Episode 214
•
1:04:07

EP213 直面教會增長的泡沫:迎向新世代的英國華人教會《訪談英國黃寅軒博士》
🎙️嘉賓:黃寅軒博士(英國及海外聖經公會 The British and Foreign Bible Society) Q:如何應對英國華人教會的增長泡沫? A:當英國主流教會正經歷「寧靜的復興」時,華人教會的快速增長卻被黃寅軒博士形容為一個危險的「泡沫」,為我們指出增長背後脆弱的現實與轉化的契機。 1. 認清增長本質:流散創傷下的聚集 ...
•
1:08:17

EP212 穿越敘事張力的迷霧:華源協作的聆聽與搭橋藝術《訪談美國 Andrea Lee 》
🎙️嘉賓:Andrea Lee(華源協作 ChinaSource)Q:該如何在敘事張力中「謙卑調解」? A:同一句話或事件,從不同立場來理解,可能會產生完全不同的解讀和情緒。在多元敘事交錯下,華源協作發現,謙卑聆聽是調解張力的開端。我們願意先放下成見,讓每個故事被細緻地聆聽。這不代表認同所有觀點,而是為彼此預留理解的空間,好讓多元的聲音能安全地呈現,進而開啟真正的對話。 Q:如何理解...
•
54:08

EP211 終結夾層領袖的耗竭:從授權到安息的學習之路《訪談台灣 Pastor Juny 》
🎙️嘉賓:Pastor Juny(The Hope 國際合盼靈糧堂)Q:領袖該如何放膽用人又深度建造? A:我們總想興起同工,卻常在「信任」與「掌控」的兩難中徘徊。Juny 的經驗提醒我們,真正的建造始於心態的轉變。1. 勇於信任授權,讓人邊做邊學Juny 的教會拿掉傳統的年資門檻,直接讓她在實戰中歷練成長。這份信任,點燃了她加倍回應神的心。當教會願意放膽用人,同工反而更願...
•
1:05:21

EP210 世代之間作橋樑:使人和睦的溝通智慧《董家驊牧師受訪於台灣林質修弟兄》
🎙️主持嘉賓:林質修弟兄(宇宙光全人關懷機構) Q:如何成為連結不同世代的橋樑? A:林質修弟兄(鬍子爸)與董家驊牧師,共同思索:如何讓世代差異從內耗的張力,轉化為學習和睦成長的契機。 1. 真正的理解,來自於謙卑與好奇 每一代人都有獨特的經歷與語言。我們首先需先放下「我對你錯」的心態,承認自己並非中立。藉由傾聽、提問與進入對方的世界,讓彼此感受...
•
1:01:26

EP209 無牆教會的生命力:深耕鄰里的社區服事《訪談香港陳淑娟牧師》
🎙️嘉賓:陳淑娟牧師(香港旺角宣道堂) Q:資源不足也能夠做社區事工嗎? A:資源、經驗、人手不足,常讓我們對社區事工卻步。陳牧師卻見證,關鍵不在資源多寡,而在踏出第一步的信心。她從獨自煮飯、發單張、服侍長者開始,神慢慢感動街坊與弟兄姊妹加入,甚至受助者也成為同工。我們可以從小處開始做深做真,神會用祂天國的經濟學——在看似微小的起步中,預備恩典,成就祂的善工。 Q:如何...
•
56:57
